期刊简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国家级技术类医学期刊。以从事心血管病预防、医疗、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以报道心血管病领域内科、外科、介入及相关学科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要内容,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和实用性。主要栏目有:专家述评、专家讲座、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误诊误治、药械警戒、临床护理、综述等。《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3年10月创刊,刊号:ISSN1672-5301,CN11-5122/R,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0-123。10.00元/期,全年定价120元。欢迎单位和个人在当地邮局或《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部订阅。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 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出版部门: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672-5301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5122/R
邮发代号: 80-12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2003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350.00
杂志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
- 国际刊号:1672-5301
- 国内刊号:11-5122/R
- 出版周期:月刊
-
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疗效观察
目的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PDA合并SPH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封堵PDA,观察封堵前及封堵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术后24h及1、3、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胸部正侧位片检查随访.结果19例封堵成功,PDA窄处直径6.3~11.0(8.2±3.6)mm.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为81~128(97±26)mmHg,平均压为69~10......
作者:刘永生;刘和平;郑军;于连慧;王金凤;刘德铭 刊期: 2006- 06
-
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置换术117例患者15年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影响国产侧倾碟瓣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近、远期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1983年3月至1990年9月117例患者应用国产侧倾碟瓣(25~29mm)施行二尖瓣置换术,对合并中、重度三尖瓣功能性关闭不全者行改良DeVega或Kay法环缩术.结果住院期间死亡9例(7.69%),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衰竭、人造瓣膜功能障碍等是早期死亡主要原因.平均随访时间为11.6年,存活5年以上106例,死亡的主要原......
作者:殷君太;万志渝;何东权;周小伟 刊期: 2006- 06
-
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自1987年9月至2005年12月期间,我们共施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87例,其中属动脉干下型室间隔缺损者60例、膜周型者27例.手术均采用全身中度低温体外循环.4例直接修补室间隔缺损,余均采取补片修补术.对主动脉瓣病变,施行瓣膜成形术31例,10例无法做者则施行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余46例......
作者:木拉提·瓦克力;阿不拉江;乔峻 刊期: 2006- 06
-
St.Jude Medical Regent主动脉瓣应用于小主动脉瓣环患者的初步经验
目的总结对小主动脉瓣环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的初步经验.方法对11例小瓣环主动脉瓣病变患者行St.JudeRegent主动脉瓣替换.患者平均年龄(42.9±13.1)岁,体重(68.2±10.1)kg,体表面积(1.71±0.13)m2.术前主动脉瓣跨瓣峰值压差平均(74.4±34.3)mmHg.替换19号St.JudeRegent主动脉瓣7例,21号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手术......
作者:苗齐;刘兴荣;马国涛;张超纪;曹丽华 刊期: 2006- 06
-
1381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目的总结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1992年12月至2005年10月手术治疗VSD1381例,男性835例,女性546例,年龄2天至55岁,平均(4.6±3.2)岁.体重2.5~80(14.5±10.7)kg,<10kg者487例(35.3%).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必要时应用深低温低流量及改良超滤技术.直视缝合823例,补片修补558例.结果术后30d内死亡24例(其中......
作者:刘志红;姬尚义;杨建安;陈长春 刊期: 2006- 06
-
肺静脉线-段-点联合消融治疗心房纤颤的临床观察
目的采用左房环状线性(线)消融、肺静脉口节段性(段)电隔离术加局灶性(点)消融法(简称线-段-点法)治疗心房纤颤(房颤),并研究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8mm温控消融导管分别在左房环状线性消融左右侧上下肺静脉口周围,肺静脉口壶腹部节段性消融丛状电位,后标测和点状消融提前的单相电位(在肺静脉内或心房内).结果26例患者均行肺静脉开口外环状线性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共89条.行点状消融共25例.2......
作者:关怀敏;解金红;王枫岭;李靖;范卫东;赵洁娉 刊期: 2006- 06
-
炎性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其影响
目的研究炎性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中的作用及早期应用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将6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他汀治疗1组(辛伐他汀20mg/d,n=21)、他汀治疗2组(辛伐他汀80mg/d,n=23)和常规治疗组(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n=17);于发病48h内和治疗1周后分别测定血清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水......
作者:于涛;李婧;张文杰 刊期: 2006- 06
-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干预的观察
目的观察血脂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10mg/d×4周)和常规治疗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问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
作者:宋执敬;王平;任绪功 刊期: 2006- 06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围手术期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72例非体外循环下行CABG患者,术前按NYHA心功能标准分级,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分别于术前,术后5h、24h、72h及7d静脉取血测定血浆BNP水平,分析围手术期BNP的变化趋势,并与心功能分级、LVEF、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
作者:宋静华;郭志刚;李军山;魏民新;王联群 刊期: 2006- 06
-
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TM)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对80例年龄≥70(74.4±5.2)岁AMI患者的罪犯血管病变行急诊PCI治疗,共置入FirebirdTM97枚.结果78例介入治疗成功,失败2例.术中发生边支闭塞2例,慢血流3例,术后大出血致失血性休克1例,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1例术后1周死于心......
作者:张立新;张海滨;高国旺;刘长虹;马长生 刊期: 2006- 06
动态资讯
- 1 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 2 体肺循环分流术在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的应用
- 3 VVI右室心尖部起搏患者心肌酶及心钠素变化的临床研究
- 4 人工机械瓣功能障碍的原因及治疗
- 5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未成熟心肌保护
- 6 远程缺血后适应减轻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中心肌损伤的研究
- 7 妊娠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经皮球囊成形术疗效观察
- 8 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正常血脂水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干预的观察
- 9 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心律失常的防治
- 10 三尖瓣成形术治疗三尖瓣关闭不全进展
- 11 卡托普利与吲达帕胺或氢氯噻嗪合用的降压疗效观察
- 12 PM2.5通过线粒体介导的大鼠心肌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
- 13 低射血分数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应用
- 14 抗β1-肾上腺素受体抗体对大鼠T淋巴细胞的作用
- 15 环状RNA与心血管衰老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 16 平板运动试验中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 17 Enclose Ⅱ在148例非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 18 混合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和裸金属支架治疗多处冠状动脉病变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19 血浆蛋白对心血管生物材料细菌粘附影响的研究
- 2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妊娠相关蛋白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变化及意义